子规声里立尽黄昏的原文及解释
“子规声里立尽黄昏”的原文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。全诗为:“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昼短苦夜长,何不秉烛游?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子规声里立尽黄昏,幽梦忽还乡。家祭无忘告乃翁。”
这首诗的意思是,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,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。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,毕竟是不够完善的。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,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。在春天的早晨,天色还有些暗淡,我披着月光坐在书桌前,已经开始翻阅许多古籍。到黄昏时分,周围一片寂静,只能听到那杜鹃在耳边不停地哀鸣。我抬头仰望星空,那些星星仿佛在闪烁着诉说着它们的忠诚和执着。
其中,“子规声里立尽黄昏”一句,描绘了诗人在黄昏时分,听到子规鸟的叫声,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。同时,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此外,这首诗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。诗人认为,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是有限的,要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,必须亲身实践。这也是陆游一贯的主张,他认为学习不仅要学书本知识,更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。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需要,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。
子规声里,立尽黄昏
“子规声里,立尽黄昏”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范成大的《西楼秋晚》。它描绘了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意境。
“子规声里”指的是子规鸟的叫声,在这里可能也暗含着悲切和思乡之情。子规是古代神话中蜀地的代表,其鸣声凄婉动听,常常用来表达哀怨和思乡之情。
“立尽黄昏”则形容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到黄昏时分。黄昏是一天中最神秘、最寂静的时刻之一,与白天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。在这里,它可能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,以及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思念。
整句诗通过描绘子规的叫声和主人公孤独的身影,营造出一种凄凉、哀怨的氛围,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。
子规声里立尽黄昏的原文及解释(子规声里,立尽黄昏)此文由小汪编辑,于2025-07-21 07:20:50发布在句子栏目,本文地址:子规声里立尽黄昏的原文及解释(子规声里,立尽黄昏)/show/art-28-4375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