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掊兵而去”的读音是pó bīng ér qù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捣乱敌人,扩张兵力,然后再去消灭它。它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记载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锦夜行,谁知之者!”以及《汉书·龚遂传》中的描述“其民抆面,掊头掘地,以塞不服,然后发其父母,妻妾,迁之边。”
掊兵而去:从成语到历史的波澜壮阔
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,“掊兵而去”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,吸引着无数读者探寻的目光。这个成语,字面上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。
“掊兵而去”,意指捣毁兵器,带走士兵,常用来形容军队出征或进攻的情景。然而,这个成语背后所隐藏的,远不止是军事行动那么简单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“掊兵而去”往往与重大的政治变革、社会动荡或战争冲突紧密相连。它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。有时,它代表着一种进步,如农民起义军推翻腐朽王朝,建立新的政权;有时,则象征着一种破坏,如外敌入侵,国家遭受涂炭。
当我们深入剖析这个成语时,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一种“兵贵神速”和“兵不厌诈”的智慧。在古代战争中,军队必须迅速行动,抓住时机,才能取得胜利。而“掊兵而去”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,它要求指挥者审时度势,果断决策,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。
此外,“掊兵而去”还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。当人们看到有利可图时,往往会争相涌入,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;而当面临危险时,又往往选择逃避和背叛。这种人性的弱点,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上演,成为无数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因素。
在现代社会,“掊兵而去”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;在追求目标时,要勇于冒险和创新;在面对诱惑时,要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原则。
总之,“掊兵而去”这个成语,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深刻的人生哲理,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。让我们在探寻这个成语的过程中,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现象,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。
掊兵而去怎么读此文由小史编辑,于2025-07-08 15:22:21发布在句子栏目,本文地址:掊兵而去怎么读/show/art-28-415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