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子是什么意思
“举子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为jǔ zǐ。它主要有两个含义:
1. 古时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:这一层含义中,“举”意为“兴起”,“子”指“孩子”,合起来就是“兴起的孩子”,即指科举考试中的考生。例如,在《旧唐书·太宗纪上》中就有相关的表述:“今之求和,务在安静,举子勉于文义。”
2. 泛指读书人或学者:在这个意义上,“举子”并不仅限于科举考试的考生,而是泛指那些勤奋学习、有学问的人。他们可能并未直接参加科举,但仍在努力学习,以期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。
此外,“举子”在古代还是一种宴会的名称,与“道举”(即地方上的选拔考试)相关,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来理解。
总的来说,“举子”这个词语既指科举考试的考生,也泛指读书人或学者。
古代举子的解释
“古代举子”是指古代科举考试中参加考试的读书人。这一群体在明清时期最为活跃,其历史可追溯至隋朝。以下是关于“古代举子”的详细解释:
1. 定义与身份:
- 举子是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的称呼。
- 在唐朝,举子范围包括乡贡、解试应试者以及殿试应试者。
- 到明清时期,“举子”一词特指那些参加乡试的学子。
2. 历史发展:
-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,完善于唐朝,至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推行学校教育并废除科举制度止。
-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举子作为科举考试的主体,经历了从选拔官员到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多重作用。
3. 考试等级与环节:
-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、会试和殿试三个等级。
-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,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,考中的就是“举人”,俗称孝廉。
- 会试在省一级进行,考中的为“贡生”,第一名称为“会元”。
-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,由皇帝亲自主持,在殿廷上举行,录取者称为“进士”,第一名称为“状元”。
4. 社会地位与影响:
- 在古代社会,成为举子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成就。
- 举子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,从而在社会上获得相应的地位和权力。
- 科举制度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,因为更多有才华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官场,传播知识和文化。
5. 文化象征:
- “举子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文才的象征。
- 他们的形象经常与诗词歌赋、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,成为文人墨客的代表。
综上所述,“古代举子”是指参加古代科举考试的学子,他们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功名,并在政治、文化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。
举子是什么意思(古代举子的解释)此文由小薛编辑,于2025-09-27 00:09:46发布在句子栏目,本文地址:举子是什么意思(古代举子的解释)/show/art-28-557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