臣也先奉旨勤王
“臣也先奉旨勤王”这句话出自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,意思是“我是臣子,已经接受君王的命令去勤王(即拯救王室)”。这里的“勤王”是指在国王或君主遭遇危难时,臣子有责任前往援助,保卫王室。
具体来说:
1. 背景:这句话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。当时,鲁成公去世后,其子姬馁继承了君位,但很快被弑杀。随后,鲁昭公继位,但很快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。
2. 事件经过:鲁昭公逃往齐国,齐景公曾派大夫高张来慰问,并询问鲁昭公为何逃亡。鲁昭公回答说:“政自大夫出,何故非君?’(政治权力都从大夫手中掌握,为什么说不是君主呢?)这实际上暗示了鲁国国内存在政治动荡。
3. 臣子奉旨勤王:在齐国的劝说下,鲁昭公决定返回鲁国。然而,在回国途中,他遇到了叛乱势力。这时,鲁国的大夫季孙氏、孟孙氏和叔孙氏出于私利,联合起来攻打鲁昭公。他们说:“三桓宗亲,所以立君也。”(三桓家族是鲁国的权臣,他们扶持鲁昭公继位,现在却要废黜他。)最终,鲁昭公被赶下台,逃往齐国的境内。
4. 结果:后来,三桓家族的掌门人昭伯(即叔孙氏),为了躲避祸害,逃到了卫国,并向晋国请求帮助。晋景公派兵护送昭伯回到鲁国,同时答应帮助鲁国平定内乱。最终,在晋国的帮助下,鲁国平定了内乱,恢复了秩序。
“臣也先奉旨勤王”这句话体现了古代臣子的忠诚和担当精神,以及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、保卫国家的责任感。

臣奉的意思
“臣奉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为chén fèng。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:
1. 臣服侍奉:指臣子对君主或上级表示恭敬并服从其命令或安排。
2. 臣服于:意味着顺从、归附于某人或某势力。
3. 尽职尽责:在古代,作为臣子的个体或集体需要尽职尽责地服务于君主和国家,这包括执行命令、维护国家利益等。
此外,“臣奉”也常出现在古代文献或历史故事中,描述臣子如何忠诚地服务于君主,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中的“公曰:‘是何谓也?’对曰:‘人臣而弑其君,有不臣矣。’”这里的“臣奉”即指臣子不应杀害君主。
总的来说,“臣奉”体现了古代臣子对君主或上级应具有的忠诚和服从精神。
臣也先奉旨勤王(臣奉的意思)此文由小任编辑,于2025-11-10 08:51:22发布在句子栏目,本文地址:臣也先奉旨勤王(臣奉的意思)/show/art-28-65486.html